免费另类小说,无码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,国家一级黄片,双飞视频

硨磲肉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
硨磲肉
Chē Qú Ròu
別名  
功效作用 滋陰生津;清熱解毒。主虛贏內(nèi)熱;消渴;痿痹;泄痢;腫毒
英文名  
始載于  
毒性  
歸經(jīng)  
藥性
藥味 、

【拼音名】 Chē Qú Ròu
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硨磲科動物鱗硨磲和長硨磲等的肉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.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[Trdacna (Chamestrachea)maxima(Roding)]
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捕捉,去殼取肉,鮮用或曬干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鱗硨磲,貝殼卵圓形,厚重堅實,殼長約200mm,殼高約130mm,殼寬約 136mm。兩殼大小相等,兩側亦近等。殼頂位于背緣中央,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,孔邊緣具有肋狀突起若干條,近殼頂?shù)拇蠖怀?,排列緊密,向前端漸稀不清。殼背緣稍平。外韌帶黃褐色,長約為具殼后半部的3/4。殼表黃白色,生長線細密,具有4-6條強大的放射肋,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,肋間溝內(nèi)又有寬的放射肋紋數(shù)條。肋與溝使腹緣彎曲呈波狀。于殼頂附近常因磨損而使鱗片脫落。殼內(nèi)面白色,具有光澤,鉸合部長,左殼有主齒及后側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齒2枚。后閉殼肌痕卵圓形,位于殼中部。外套痕明顯,生活時外套膜緣紅褐色。

2.長硨磲,貝殼長卵圓形,殼極堅厚,一般殼長約170mm,殼高約90mm,寬與高近等。兩殼大小相似。前端突出,延長;后端短。殼頂前方中凹,為長卵圓形的足絲孔,孔周緣有排列稀疏的齒狀突起,殼背緣斜。韌帶黃褐色,長幾達腹緣。殼表黃白色,具有自頂部直達腹緣而向前方斜走的強大鱗狀放射肋5-7條,肋寬顯著大于肋溝。近殼頂部放射肋的鱗片低伏,多呈覆瓦狀排列;近腹緣的鱗片較突起,腹緣呈弓形彎曲。殼內(nèi)面白色,邊緣淡黃色,具光澤,并有與殼表放射肋豐應的凹溝。鉸合部長達末端左殼有主齒及后側齒各1枚;右殼有主齒1枚及并列的后側齒2枚。后收足肌痕與閉殼肌痕近相等。外套痕明顯。生活時外套膜邊緣為藍色。
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活于潮間帶珊瑚礁間。

2.生活于淺海珊瑚礁間,在潮間帶低潮線附近積水處亦可見到。

資源分布:1.我國分布于南海,如海南、西沙群島等沿海。

2.分布同上種。

【性味】 味甘;咸;性寒

【功效與作用】 滋陰生津;清熱解毒。主虛贏內(nèi)熱;消渴;痿痹;泄痢;腫毒

【用法用量】 內(nèi)服:煮食,200-250g。

【摘錄】 《中華本草》

關于“硨磲肉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